近日,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众号转载了一篇新华网的文章——《一颗山间野果的“逆袭”》,里面提到的“山间野果”,就是生长在贵州省山地间的刺梨。对此,多年来专注刺梨产业开发的春归保健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春归”)董事长杨梦海表示,不要小看这颗“山间野果”,它不仅是健康产业的新势力,更在连接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中,展现出深沉的价值。
专业启程:从营养特质到产业选择
“首次系统检测刺梨营养成分时,其数据表现令人瞩目。刺梨富含维生素C、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等活性成分。”杨梦海的话语里,带着对专业发现的审慎与笃定。杨梦海说:“系统性开发刺梨的营养与功能价值,对推动公众健康管理模式向‘源头预防’转变具有积极意义。”
2004年与刺梨初遇,2008年毅然投身产业开发,杨梦海的转型源于专业判断。他说:“当时就觉得,这颗小果能同时回应三个需求——公众对健康的追求、地方特色资源的转化、山区农户的增收渴望。”
技术破壁:攻克产业发展难关
刺梨产业化的起步,伴随着三重现实难题:传统加工方式让营养流失过半,酸涩口感制约消费普及,贵州山区的地理条件则为规模化生产设下障碍。杨梦海带领团队,开始了针对性的技术攻坚。
为破解营养保留与口感优化的矛盾,春归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,率先采用刺梨冷高压非热加工技术。这项技术通过物理方式实现杀菌保鲜,使刺梨营养保留率大幅提升,同时有效改善了酸涩口感,让产品更贴近大众日常消费场景。“传统工艺往往让刺梨停留在‘功能性产品'的范畴,我们要做的,是让它成为普通人愿意长期选择的健康食品。”
解决了“质”的问题,“量”的突破随之而来。通过对40余道生产工序的标准优化,春归建成刺梨非热加工生产线,产能逐年稳步提升。“技术成熟让规模化成为可能,而产能提升又反过来稳定了刺梨原料的收购价格。”杨梦海介绍,随着产能从初期的小规模逐步扩大,刺梨原料收购价也从早年的低位稳定在4-8元/斤,形成了“技术进步-产能提升-农户增收”的正向循环,让产业根基越扎越深。
市场培育:以品质构建信任
春归的刺梨产品聚焦中高端健康市场,覆盖科研工作者、关注健康管理的群体等细分领域。“我们没有依赖大规模广告投放,而是通过体验式消费和专业背书,让产品自身形成口碑传播力。”杨梦海的市场逻辑,源于对产品力的自信。
为构建扎实的信任体系,公司推行“不满意就退货”的服务承诺,更以标准制定者的身份夯实专业根基——参与国家标准《超高压食品质量控制通用技术规范》、行业标准《刺梨汁》的制定,参与制定《非热杀菌的刺梨纯汁生产工艺标准》《非热杀菌的刺梨纯汁产品通用要求》两项团体标准。此外,春归还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、HACCP体系认证,以及有机认证。这些标准和认证不仅规范了行业发展,更成为消费者识别品质的“硬指标”。消费者通过对比体验,能直观感受到产品在营养保留度和口感上的优势。这种以质取胜的模式,带来了较高的复购率和自然传播力,让刺梨产品在健康消费市场中站稳了脚跟。
价值延伸:从产业到社会责任
在杨梦海的产业蓝图里,刺梨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商业。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春归以高于市场价的收购标准,带动贵州当地农户规范化种植刺梨,让这颗果实成为连接企业与乡土的“价值纽带”。
“每斤4-8元的收购价,看似是简单的数字,实则是对种植方式的引导。”杨梦海解释道,这个价格足以覆盖人工除草、有机肥施用等生态种植方式的额外投入,让农户从“被动接受”转为“主动选择”绿色生产。在贵州安顺的种植区,曾经的荒山坡逐渐被刺梨园覆盖,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,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,形成“种植-生态-增收”的良性闭环。刺梨已成为兼具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的“富民果”。
长远布局:拓展产业边界
目前,春归的刺梨产品正规划进入美国、日本、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,“既要服务国内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,也要让这颗中国特色果实走向世界。”杨梦海说,公司正积极推进多项国际标准认证,为拓展海外市场打下基础。
在产品研发上,公司的规划覆盖4-8年周期,将围绕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,开发从婴幼儿到中老年的功能饮品。“所有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验证,这是对健康的敬畏,也是对产业的负责。”杨梦海说。